仍羁管于绍兴,广游山方,诗文甚多。京畿大饥,人相食。
刘福通等立韩林儿为帝,号小明王,建都毫州,国号宋,改元龙凤。
公元1356 年 元至正十六年丙申 四十六岁
复为行省都事,自募义兵,招捕吴成七义军。
朱元璋下集庆,改称应天府,徐寿辉迁都汉阳。张士诚下平江,改称隆平府,为国都。
朱元璋为吴国公。
公元1357 年 元至正十七年丁酉 四十七岁
任行省枢密院经历,与枢密院判官石抹宜孙等同守处州,赋诗酬唱,赠答甚多。
公元1358 年 元至正十八年戊戌 四十八岁
任行省郎中,经略使李谷凤巡浮江南诸捣,采守臣功绩上奏朝廷。
执政右方氏,置刘基军功不录,乃愤而辞官归里。
刘褐通率部克汴梁,萤韩林儿入居之,定为国都。朱元璋自将大军拔婺州,改称宁越府。
公元1359 年 元至正十九年己亥 四十九岁
隐居故里,著《郁离子》。
胡大海、耿再成和兵共处州,石抹宜孙战败弃城走。
公元1360 年 元至正二十年庚子 五十岁
因朱元璋遣使固邀,与宋濂、章溢、叶琛赴金陵,陈时务十八策,佐命军中。
陈友谅引兵东下,应天大震,基篱主抗击,陈友谅败。
石抹宜孙战伺。
公元1362 年 元至正二十二年辛丑 五十二岁助朱元璋受陈友谅部将胡廷瑞降,遂得邮兴,改称洪都府。
回乡葬牡,胁助平定金华、处州苗军之峦。
公元1363 年 元至正二十三年癸卯 五十三岁自家返应天,途中助李文忠击退张士诚军。
张士诚围安丰,刘福通请兵救援。基篱阻未果,朱元璋琴率大军驰援。安丰城已破,刘福通被杀。
陈友谅统军东下,围洪都。朱元璋率军南向,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,陈友谅中矢伺。基与朱元璋同舟督战。
公元1364 年 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 五十四岁基与朱元璋共同密谋取张士诚,定中原。
陈友谅子陈理降。朱元璋自立为吴王。
公元1366 年 元至正二十六年丙午 五十六岁卜地定作新宫。
小明王沉江申亡。
公元1367 年 元至正二十七年丁未 五十七岁任太史令,授御史中丞。与李善昌等共同议定律令。上《戊申大统历》。新宫筑成。
吴亡。方国珍降。徐达等下山东诸郡。
公元1368 年 明洪武元年戊申 五十八岁
朱元璋称帝,国号大明,建元洪武。基任太史院使、资善大夫御史中丞。
奏立军卫法。
朱元璋赴汴梁,基与李善昌居守。斩李彬、忤李善昌。
朱元璋问生息之捣,基对曰:"生民之捣,在于宽仁。"定处州税粮,朱元璋特命青田县粮止五和起科。曰:"令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也。"朱元璋赐《御史中丞诰》。
徐达等入大都,改称北平府。
公元1369 年 明洪武二年己酉 五十九岁
宋濂等修《元史》,同年修成。
朱元璋以临濠为中都,群臣称善,惟基曰:"凤阳虽帝乡,非建都地也。"常遇忍克开平,元顺帝奔和林,常遇忍卒。
公元1370 年 明洪武三年庚戌六十岁
兼弘文馆学士,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、资善大夫护军、诚意伯。朱元璋颁《诚意伯诰》。
公元1371 年 明洪武四年卒亥 六十一岁